您所在的位置:电动车网 > 导购首页 > 品牌动态 > 正文

与台铃的故事|一辆车一座城

中国电动车网  桂良  2015/10/26  浏览1848次   文字选择:

 

“关于郑州,我知道的并不多……,多少次在火车上路过这城市”。如果非得说说有关郑州的印象,民谣诗人李志的歌曲“关于郑州的记忆”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。

 

我在郑州生活的时间不到半年,一条中州大道几乎囊括了我那时所有的生活轨迹。郑州极易堵车,又总是频繁修路。当地有句俚语,大概意思是说“郑州,郑州,一天不挖,不叫郑州。”

 

 

时节正值2014年入秋,郑州早晚已经透着凉意,轻易不敢着短袖出门。那时的我刚从广州过去,因为诸多不适应,身体像出了问题的机器,哪个“零部件”都不对劲,不过总有些事情是幸运的。那时莹莹负责照顾我所有的起居,一来照顾我身体,二来宽慰我工作上的种种不顺。对于这些虽然我们都未曾在言语上道破,但却各自心知肚明。人与人的相处,也许正因如此,所以才细水长流。

 

那是我工作最混乱的一段时间,突然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,连落脚之地都没得空好好寻找。当时我与莹莹将就的住在一个叫柳林的地方。面积不大,清一色都是外地人,但南方人却是稀罕的。这里实则是一个城中村,但在郑州却有另外一个名字,叫“都市村庄”。房屋的主人都是本地的拆迁户,搬走之后留下了一个封闭的可以“生钱”生活社区。从菜市场到学校,这里囊括了所有生活要素。我在这里遇到很多年轻人,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,脸上稚气未脱。找到房东的第一句话不是询问租金,而是说“这里什么时候会拆?”。

 

柳林集中了太多这样临时栖居的年轻人,我曾用一句玩笑话与朋友聊起过那里,那是一个梦想能发出馊味的地方。可这并不好笑,只有那些怀揣“馊梦”的人最终有气力走出去。

 

在柳林最常见到的除了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人,剩下的便是密密麻麻的电动车。刚到郑州的时候,房东便很善意的提醒我说,“在这里,你还是买辆电动车,不用担心堵着。”因为我的不以为意,接连吃了不少苦头。这以后才与莹莹决定去买一辆电动车。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地方——黄河路。

 

 

那是一个下午,郑州城正好迎来一场秋雨。黄河路上随处可见站在门口叫卖的店员,那是不折不扣的电动车一条街。我生来不喜欢听这种叫卖,越是安静,我越是往里走。我在一家装修阔气的店门口停下来,可能因为我在这条街上已经来回很多次,一位店员早就留意到了我。他站在店门口朝我说“不买车,也可以进来避个雨。”

 

 

我没有多想,连店名也没有多看,便与莹莹顺着他的意思走了进去。我们最终在这家店里买了一辆小龟王样式的电动车,这也是我生活中第一辆电动车。年轻人为我们装配好车,从雨衣到车锁一一配齐后,与我们道了一句谢谢,“你们帮我完成了业绩。”我们相视而笑,聊天中我们得知他便是这里的老“郑漂”。

 

准备离开时,他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给我留了一个号码,“只要在郑州,车在哪里出了问题,打个电话,我们就过去。”他很诚恳,让我想起了那些人,那些事,而这句话似曾耳熟。父亲曾经是个老匠人,为很多出嫁的女子做过精美的嫁妆,他曾在一个小镇上家喻户晓。他总是无缘无故地抽一根烟,说一句话“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。”

 

那一天我带着莹莹回去,雨越下越小,直到半道上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剩街道上弥漫的尘土味。兴许是与我从南往北一路折腾得太累,她便倚着我一直没有言语。后来我才知道,她是从来没有这样坐在后面。

 

我与莹莹在2012年认识,那时我的家庭正遭遇一场巨大的变故。这倒是没有影响我们在一起,后来的路走得也很波折,但终究带着些固执地不离不弃。

 

生活多数时候是翻不起涟漪的,平静地正如城市沥青马路,纵使车轮碾压,发动机轰鸣,它始终安静地往前延伸。

 


 

我们有了一辆交通工具后,在郑州出行方便了很多。莹莹上班的地点临近中州大道,那也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地。不同的是她上班的地方离柳林并不远,几乎不用因上班而起得太早。但她从一开始就习惯了与我同行,每天清晨必定稳稳地坐在车后与我一道去上班。骑车不到5分钟便到了她上班的地方,因为时间还早,公司总是没有开门。为了这5分钟她每次都在公司外面等上1个小时。

 

我倒是没有阻止过她,想想这事也理所当然,很多事情并不见得都有个所以然。而我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的理由拒绝陪伴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,我听到了责备,在莹莹看来,虽然同在一个城市,而真正相处的日子却并见得多。就像我与父母,虽然我们那么熟悉,但有一天扪心自问到底和他们处了多久,却总是屈指可数。最熟悉的人,却往往最是少相见的机会。我明白了那5分钟的含义,与她,与我的母亲,这样的5分钟往往最是难得。

 

我每天要骑上60里的路,清晨路过她的公司将她放下,傍晚回来她会在附近的菜市场买好菜等我回来。她很少做饭,味道不好,也总是被油呛到,或是不小心被油星溅到。免得麻烦,所以干脆不做,若真是没得法子,她也只好硬着头皮上,但吃得不多,还是因为味道不好。

 

她从一开始便喜欢吃我做的菜,我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。后来我们到了杭州,我时常要出差或是很晚才能下班。但每次回去却都能吃到可口的晚餐。久而久之,我便也看出来了,那其中的“学不会”只是想着有所依靠,而没有比这更理所当然了。

 

 

我们在郑州生活了不足半年时间,那时工作不算太忙,总是可以抽出时间常出去走走。我总是骑车,莹莹总是稳稳地坐在后面。去看一场电影,去吃一顿火锅,去二七广场毫无目的闲逛,很晚的时候去国贸大厦等一场电影的首映,或者在郑州火车站送走远道而来的朋友。

 

与很多人的爱情不同,我们从未给过彼此承诺。一切都平淡如水,不断地重复。像那条城市的马路,像那辆电动车的轨迹,每天都习以为常地出现在生活的情景里。

 

 

我们养成了很多习惯,无论多久都要等着彼此;她爱吃我做的菜,我喜欢喝酒,她只喜欢看着;我夜里看书,她总是看宫崎骏的动画;她总是不爱走路,我总是骑车去接她。

 

2014年底,我离开郑州去广州。我很突然的告诉莹莹这件事,她比我要处理得利索,听罢便收拾起来准备动身的事情。我们没舍得转让那辆电动车,次日我们去了郑州火车站,将那台电动车托运回了南方。在填写货运单号时,我才真正注意到那辆车的名字——台铃。像是一位朋友,在我们回到南方的第三天,它也回到了。

 

离开郑州以后,我喜欢上了李志的民谣。木吉他弹响后有人在耳边唱,“关于郑州我知道的不多,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,多少次在火车上路过这城市,一个人悄悄地想起她”。

 

返回电动车新闻首页
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:
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,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,或有其他诸如版权、肖像权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,并非本网故意为之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