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绿源起步于浙江金华。
 
在绿源总裁胡继红看来“产品能不能做出来,能不能检验合格”,是起步期的绿源最为忐忑的,显然谈不上营销或品牌。
 

 
浙江绿源电动车起步
 
“绿源是‘奥迪’起步,4个零。”胡继红笑谈道,“产品、市场、资金、人才我们一样都没有。”当时,国外市场除日本松下有成品外,想要在中国市场找到成熟的电动车产品十分不易,千鹤有了批量化的电动车产品生产并在上海销售。市场和消费者对电动车并没有清晰的概念。“不少同学给我打电话,问我什么是电动车。”胡继红说,“刚开始还不停地解释,后来也懒得解释了。”
 

 
绿源电动车得到纪念性肯定
 
基于对产品研发的初步成形以及对市场的坚定期待,1997年7月,绿源公司成立。“从零到一,每一步成功之前都有无数次失败,几乎没有一件事情,一蹴而就。”胡继红说道。电动车的价格相比普及的代步工具自行车而言,显得高不可攀,并不被市场接受和看好,绿源举步艰难。迫于无奈,有了第一次的半版报纸广告,也来了不少电话咨询,但产品还是不动销。“为了向大众普及电动车知识,我们在杭州武林门广场租了一个场地,做了一个推广活动。”在胡继红看来,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尝试。“1999年7月,酷热当天,从上午开始讲,到下午人潮如涌。”胡继红兴奋地说,“消费者开始排队交押金,真是‘无心插柳柳成荫’。”
 

 
绿源电动车董事长倪捷获奖
 
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终端推销成了绿源引爆市场的导火索,其终端网点迅速拉开,得以快速发展。2000年以后,绿源已经直面大陆鸽、小羚羊、千鹤等当时的电动车领导品牌的竞争。“当时,它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,我们在外观上略逊一筹。”胡继红说道。绿源将自己的第一代产品命名“绿色奔驰125”,并在宣传彩页上打上“电力扩容,与众不同”,在高悬的横幅上印上“绿源电动车,上坡如履平地。”其不经意间的差异化营销,被行业盖上了“会炒作、靠营销出彩”的帽子,显然,这也告诉我们,这还是一个“一招制胜”的时代。而这也为绿源带来了梦寐以求的高速成长,2005年,绿源坐上了行业第一宝座。“2007年之前,绿源依靠优良的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仅依靠坐商模式就获得很滋润。”绿源营销副总裁丁霄说,“2008年,绿源开始组建销售团队,以比较稳健的姿态一路向前。”
 

 
这期间,绿源的品牌主张更多体现在对终端的建设、对经销商的一系列培训和对消费者的贴心服务上。用品质赢得消费者口碑,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。理性是绿源品牌建设的基调。而且,每年都实现了30%-50%的稳定增长,这种状态,一直保持到2012年。
 
2012年,低调潜行多年的绿源开始变革。这时,绿源不仅是行业翘楚,而且位列行业第一阵营多年。这年12月,绿源签约王力宏作为形象代言人。“王力宏的内外兼修和绿源的秀外慧中相匹配,蜕变已经开始。”丁霄说道。
 

 
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,其广告投放力度已经与其他几个第一阵营品牌并驾齐驱,在行业内遥遥领先,彰显了绿源战略转型的决心和信心。“理性建设对于企业而言是根本,但感性的东西也要与其匹配。”绿源董事长倪捷说,“老品牌,新角色,把自己看成行业新兵,这是我们的定位,保持创新,保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认真审视,非常重要。我们如果松懈,打个盹,可能离倒闭只有18个月。”
 

 
绿源电动车2013南京展
 

 
新华社发现中国创造力—中国电动自行车创新高峰论坛,绿源电动车倪捷董事长发言
 
从之前“真的很专业”到现在的“奋斗路上,火力全开”,绿源进军大众时尚市场的决心从未如此坚定,其战略转型并非毫无根据。目前,电动车行业格局初定,由绿源在内的“四大家族”领军行业发展。然而,受产业成熟、规模滞涨、市场成熟等因素影响,第一阵营的位次争夺显得极度惨烈,不仅从未停歇,而且愈演愈烈,品牌升级战一触即发。选择此时高调前行,让我们看到了绿源常青于行业的秘诀——在每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,从不示弱。